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基础》高频考点(下)
1.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2.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3.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
(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4.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5.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有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6.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
(2)生境:终年高温多雨。
(3)群落特征:
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
②群落结构极其复杂;
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
④无明显季相变化。
7.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8.陆地生物群落有哪些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
(3)垂直地带性
9.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同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
10.简述常用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1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12.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13.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
(6)偏害;
(7)寄生;
(8)捕食。
14.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高斯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的开创性实验工作基础上形成的。近代生态学家用竞争排斥原理对高斯假说进行了简明精确的表述:
完全的竞争者(具相同的生态位)不能共存。
15.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1)以选择结果分三类:①稳定选择;②定向选择;③分裂选择。
(2)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①配子选择;②亲属选择;③群体选择;④性选择。
16.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
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17.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1)竞争与协同进化;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18.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
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20.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2.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是什么?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23.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24.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限制性作用。
25.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26.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27.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28.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29.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30.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
(2)外貌和结构特征;
(3)动态特征。
31.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
(2)频度;
(3)盖度;
(4)优势度;
(5)重要值。
32.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33.简述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34.从横向方面概括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1)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种、种群、群落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这些不同级别水平的结构、动态的特征或规律,彼此间的关系及调控,如种的分布、种的数量变动、种的行为、种的进化、种际关系,以寻找生态系统中种群的适应结构,并采用生态技术控制有害种群的发生和蔓延,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
(2)自然及人工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及不同营养水平生物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充分发挥生物圈的潜力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的需求。
(3)能源和环境方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运用生态工程,监测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4)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寻求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
(5)不断探索生态学研究方法,联合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多种学科,以生态学为桥梁,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的新方法,运用计算机、遥感、系统分析等近代技术,使得对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由描述性、实验性转向解析性、综合性,从简单的描述回归模型发展到较大的动力学模型,分析表达复杂系统中各组分的定量关系,宏观与微观结合,为宏观决策提出科学依据和手段。
35.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有: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和兽类生态学等;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3)按生物栖息场所及生境类型划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又包括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和沙漠生态学等;水域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河口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山地生态学等。
(4)按研究方法划分有: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
(5)按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划分有: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等。
(6)按应用领域划分有: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炎类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等。
本文标签:山东成考 成考考试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基础》高频考点(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ck.sd.cn)
填写下方信息,立即领取山东成人高考《备考方案》!
《山东省成人高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